→以往各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47期       2006年第1期                        2006年3月编印

          

本期要目:

 

      一号文件将给九亿农民带来八大实惠

      规范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历史重任

    ——政协委员热议职业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关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

      找准位置  办出特色

    ——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振华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一号文件将给九亿农民

带来八大实惠

■文/ 姚润丰  董峻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这份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将给9亿农民带来八大实惠。

财政支农力度空前

  文件亮点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背景回放2005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000亿元,而在“十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

  实惠评点:“十一五”时期,我国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财政支农工作。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建设。

千方百计促进增收

  文件亮点: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背景回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200元以上,实际增长6%,是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

  实惠评点:国家今年将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改革和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

农村教育酝酿突破

  文件亮点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背景回放: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实惠评点5年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实现全免费,农村教师400多亿元工资也将全额列入预算。2006年至2010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5年间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此外,国家还将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务工农民再获实惠

  文件亮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背景回放: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1.2亿多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

  实惠评点2006年,国家将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并把防范拖欠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十一五”时期,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特别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将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可享受一次性的职业培训补贴。

农村合作医疗提速

  文件亮点: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背景回放: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90%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实惠评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今年将扩大到40%,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补助,争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国家还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全力提升农村基建

  文件亮点: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

  背景回放:至今全国仍有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亟待解决;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

  实惠评点:“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优先解决1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同时实现路通车通。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文件亮点: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背景回放:取消农业税后一些隐性负担相继暴露。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严重,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农业保险严重萎缩。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

  实惠评点2006年,国家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村金融机构将放宽对种粮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

  文件亮点: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背景回放: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底子薄,当前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赌博、腐朽、粗俗文化和封建迷信却大兴其道。有些地区没有落实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农民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切实维护。

  实惠评点: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全国农村将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也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2006223日《北京日报》)

 

京郊动态

北京市推出首批试点新农村

■文/ 吴志勇

   318日,北京市推出的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80名村官结束了为期6天的培训,回到村庄,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

  京郊现有行政村3978个,首批8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如何选出?去年下半年,市农委对全市农村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行政村人口、收入、就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收集数据50多万个,摸清了村庄的底数。

  市农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试点新农村的基本条件:规划中保留的行政村;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村民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能够互相促进。随后,市农委采取区县推荐、层层选拔的方法,选出了首批8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笔者注意到,80个试点村都比较“普通”,以往的“明星村”,如韩村河、郑各庄、官地等不在其中。农委负责人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些试点村更具有“试点”意义,有普遍性,便于推广。

  80个试点村中,山区、半山区和平原均有一定分布,其中山区、半山区的占30%,平原占70%。这些村人均收入处于全市中等水平,60%的村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到8000元之间,30%的村在8000元以上,10%的村在5000元以下。按照产业划分,60%的村以种养业为主,25%的村以二产为主,15%的村以民俗旅游为主。

  80个试点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分成了环境整治型、整理推进型和拆建改造型三大类型。环境整治型包括基本整治、重点整治和综合整治三种模式;整理推进包括农业产业、休闲产业、工商产业和保护修复四种模式;拆建改造包括纳入中心城、纳入新城、纳入镇区和独立建设四种模式。

  今年,市有关部门将采取政策集成、资金聚焦的方式,集中使用资金支持80个试点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建设新农村,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今年,本市支农资金的40%多将用于支持80个试点村的产业发展。此外,还将重点解决试点村的垃圾、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问题,改善学校、卫生室、文化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针对农村建设项目单体规模小、量大点多、布局分散的特点,市、区县有关部门将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制定新的审批方式,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推动新农村建设项目尽快实施。

  试点村将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2006320日《北京日报》)

 

八十村官研修新农村建设

■文/ 吴志勇

  3月16日,京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培训已经进入第四天。

  时针指向21点30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会议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京郊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座谈讨论会结束的时间到了,村官们依然兴趣盎然。

  今晚座谈讨论的主题是“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我说两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工程顺序,拿市政工程来说,应该是从下往上走,先铺污水管线,再做饮水管线,路一定是最后修。”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王怀提出自己的想法。

  王怀的话音刚落,怀柔区汤河口镇东帽湾村的支部书记刘宝凤接过话茬。“新农村建设能不能也来个‘一站式’服务,让各村报批规划、项目更顺畅。”

  ……

  村官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言踊跃。组织培训的市农委负责人介绍,这次培训为期6天,按照课程安排,早8点到下午17点是专家授课,晚20点到21点30分座谈讨论,可每次时间都不够用。

  为做好这次培训,市农委从年初就开始着手准备,集中了规委、发改委、路政局、建委、科委、市政管委、卫生局、水务局、农委9个部门的领导与专家授课。

  开班前,主管“三农”工作的副市长牛有成专门召开了试点村座谈会,听取了村官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想法、关注点,使培训更有针对性。

  昌平区流村镇菩萨鹿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建文认为这是一次重新认识新农村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新”在哪里?牛有成从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结合北京实际,给村官们做了动员:新农村建设新在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再是农口一家的事儿,而是城乡互动,共建新农村;新在全面发展,是一次全面、系统、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不同的村都能从“20字方针”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新在尊重农民意愿;新在用新的思维看“三农”、建设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规划先行。首规委副主任谈绪详就“建设新农村规划的宏观政策”给村官们上了第一课;新农村如何规划?市规划院副总规划师王亚钧的“全市村庄体系规划及村庄规划案例”指明了方向。

  建设新农村,村官们热情很高。坟庄村的王怀参加培训之前准备了2700万元的新农村工程项目,涉及十二项内容。听了市农委主任李进山的“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有关政策”后,在座谈会上,王怀有点不好意思。“原来的工程安排太盲目了,什么都想干,有点不切实际;现在头脑冷静多了,信心也更强了,目标更明确了,回去后我们要重新调整一下,先干急茬儿的、跟老百姓关系最紧密的,要干一件成一件。”

  “建设新农村,发展产业是重点。我们村原来靠租地挣钱,那不叫产业。”听了市农委张贵忠、张凤福两位副主任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村官们重新明确了产业的定位。

  “柴火垛是农村环境卫生的一大症结,发展新能源,解决乱堆乱放问题;还要推广‘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市市政管委工程师一席话,让许多村官眼前豁然开朗。

  课间休息,专家们总会遭到村官们的“围追堵截”。原住总集团副总工程师金鸿祥刚从讲台上走下来,就被一群村官团团围住。“我们村去年冬天建了几间样板房,70平方米左右,一个冬天烧了4.5吨煤,可屋里的温度只有10度,这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建筑材料上……”长期工作在最基层的村官就像干旱的禾苗,尽情吮吸新农村建设知识的雨露。

  “过去我对改厕一直不太理解,现在明白了。新农村改厕,改的是厕所,变的是观念。过去农村建厕所离猪圈近,现在改厕离卧室近,让农民通过新农村建设改掉几千年沿袭过来的习俗,享受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几天的培训下来,昌平区东贯市村支部书记高玉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培训班给村官们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房山区九渡村和密云县石城村的支部书记刚一见面,就找到共同语言,几天来,两人每天交流发展民俗旅游的心得。他们还约定,在3月底要带队互相参观。

  新农村建设试点培训班,在村官们中间掀起了一股“头脑风暴”。培训班结束时,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支部书记朱仲志在培训心得体会中写到:几天的培训,让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清楚了,更实了,明确了村里最该干的事儿,知道了应该从哪里起步,怎么起步……

2006年3月20日《北京日报》)

 

北京:农民种地

用上卫星技术

■文/ 崔军强

   3年前,在距北京市区近百公里的门头沟区清水镇,农民们在15000亩玉米地上破天荒改种薄皮核桃和仁用杏。从今年开始,这些销路不错的新作物将陆续进入盛果期,平均每亩收入要比种玉米至少高出10倍。

  这一切的幕后导演并非普通的农业科技,而是神秘的卫星遥感等尖端技术。在3月13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北京郊区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和“3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农田环境检测上的应用”两项成果一露面,便引来现场几十位乡镇长的阵阵惊叹:种地的学问太大了,农民兄弟们再也不能只凭感觉和经验埋头苦干了。

  农业资源信息平台是北京市历史上第一个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决策咨询系统,全部数据均借助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这个平台通过搜集气候、地质、水土等信息,对300多个物种的生长特点与北京郊区的自然环境做出定性、定位分析,勾画出一幅精细的作物适种“电子图”。在“电子图”上,北京郊区任何一块900平方米土地最适宜栽种的作物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并可查询哪些土地适合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在它的帮助下,农民们甚至可以为外来农作物在北京寻找适宜生长的栖身之地。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成果已在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的17万亩土地上推广,获利3800万元。

  “3S”是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简称,它通过嫁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好管家”。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纪华介绍,这项成果神通广大,不仅可以根据农业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判断核桃、西洋参、磨盘柿等特色、稀缺农产品的空间分布,而且还能依靠基础地理信息和遥感信息指导农民如何科学浇水施肥,预测作物长势、产量,并对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灾发出预警及损失评估报告。

  王纪华说,通过分析环境监测数据,“3S”能对土地受污染程度做出判断,指点农民们在极少污染的地块种植直接食用的蔬菜瓜果,在轻度污染但未超标的地块种植粮油牧草,在污染超标但植物尚可生长的地块种植花卉林木,可说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设计师”。

 (2006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报》)

 

带着岗位培训 带着技能上岗

■文/ 马楠

  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就业服务站协管员刘国栋,上班不到半年,工作笔记记了大半本儿,密密麻麻:313日,带领毛家营村农民翟红祥去卓良模板厂面试;314日,到各村企业进行空岗信息调查;315日,总结一周农民就业情况,制订下周就业计划……

  谈起自己的职责,刘国栋津津乐道:“既要调查就业情况,又要搜集空岗信息,还得协助就业培训。”刘国栋告诉记者,石家营村就业服务站负责石家营、毛家营等4个村农民就业指导,建站不到半年,帮百名农民找到了工作。

  像刘国栋这样为农民就业奔波忙碌的协管员,全区有215人,他们大都是大龄就业困难户。

  有消息说,顺义建起覆盖425个村的213个就业服务站,就业协管员在本人就业的同时,还成了帮助村民们就业的“连心桥”。

  “村干部首先要当好农民的‘劳动部长’。”谈起如何让农民实现高质量就业,仁和镇陶家坟村支书邢月材这样说。他把村富余劳动力按年龄结构、就业急缓等进行分类,依次安排就业。对有一技之长、自主创业的农民适当解决资金困难,对缺乏技能人员帮助进行技能培训。结果,村里430名劳动力已全部就业。

  “3年,7500万元!”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韩静感叹道,区财政安排就业扶持资金从不含糊。随着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他们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

  计算机操作等级证、电工操作证、物业管理员证……马坡镇白各庄村农民张柱,才30出头,证书考了一大摞。“艺多不压身!”张柱自豪地说,他已成为“高级蓝领”,已成了企业的“香饽饽”。如今,他在外企上班,是老板的大红人。

  “‘三单式’培训是农民高质量就业的法宝。”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韩静说,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下就业“订单”,培训学校根据课程要求下培训“菜单”,政府出资为培训结“帐单”。让农民带着岗位培训,带着技能上岗,解除了后顾之忧,确保了就业质量。3年来,全区累计培训5万余农民,年均近两万农民走上二三产业。

  农民就业是把“双刃剑”,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做足企业岗位开发的文章。顺义对入区企业实行空岗信息报告制度,与626家重点企业签订了空岗报告协议;推行就业信用评估体系,通过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农民就业后的合法权益。

有了良好的就业机制,驻地企业把解决农民就业当成一种责任。记者找到这样一组数字:燕京啤酒集团5年招收当地农民工千余人;鹏程食品公司现有职工2182人,近90%为顺义人;索鸿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300多名工人,几乎全部来自顺义……燕京啤酒集团总经理李福成说:安置当地农民就业,我们义不容辞。

2006320日《京郊日报》)

 

房山区确定2006年

新农村建设产业跟进重点

一是把良乡、城关、长阳、阎村四个乡镇作为城市发展带,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加快常规种养向科学种养转变;开发利用废弃坑窑,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观光园区。二是把平原、丘陵作为城市拓展区,重点围绕食用菌、磨盘柿、红小豆、民俗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建成一批标准化基地(村);同时依托加工、出口企业,发展肉鸭、良种奶牛、特菜、果品等优质农产品。三是把山区作为生态特色区,结合旅游开发和煤矿关闭,发展柴鸡、蜜蜂、巷道蘑菇、优质干果等。

(《北京农村经济》20062期)

 

 

今天的教育,关系明天的新农村

——“两会”代表委员谈教育

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文/ 柴葳 唐景莉 翟帆 赵秀红

   在今年“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在许多代表委员的眼中,“教育今天做的事是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明天”,关乎新农村建设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理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高等教育:发挥优势,与新农村无缝对接

  说到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简直有些“喜形于色”。潘云鹤说,总理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一个“新”字,在他看来,“新”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构思,也是给予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的新机遇。“就我们浙江大学而言,包括农学院、动物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农村经济和农村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等二级学院在内,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专业和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2005年浙江省领导亲自给浙江大学的‘农村医疗体系的建立’等7个课题中就有将近一半与新农村建设相关!”潘云鹤代表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涵盖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与高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如何整合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以支援新农村建设,成为他每天的所思所想。

  欣喜之余,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邵国培开始为建立高教支农的长效机制作打算。他在今年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提案,就对个别农业大学以改名的方式回避“农业”属性提出了质疑,他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和现有条件,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农业大学或以支农为重点的师范、医疗、农业工程院校,通过类似“国防生”的特殊政策招收农村生源。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则将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放在了农村人才队伍软实力的建设上,他说,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大量人才需求,虽然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意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人才瓶颈。他建议在将新农村的人才需求、输送和培养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自己的才智,同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让农民看到实效,高校可以充当合格的外援。”为什么高校支援农村的有些科研合作项目不太奏效?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副校长黄维义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脱离农村实际,与当地经济产业链脱节。因此,黄维义委员提出,高校为农村“输血”要以点带面,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兴农思想结合在一起,抓住一个点建一种新农村模式,不仅仅推广技术,还要从农村环境规划到生产链的设计为这个点进行整体规划,让老百姓看到实效。广西自治区统战部3年前组织开展的涉及医疗、卫生、法律等的“专家百人团”综合性支农活动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基础教育:夯实根基,培养未来建设者

  “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项措施‘输血’来逐步实现,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农民自身具备‘造血’机能。新农村的未来在农村青少年身上,立足于年轻一代、提高农村青少年素质的关键在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表示,相对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面向部分群体的后续性教育而言,基础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决定了只有它能在农村青少年素质的培养中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在最近几年的人大会议上,庞丽娟代表提出的议案几乎没有离开过农村教育,长期深入农村调研的经历也使她对坚守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群体有了深深的感动和敬佩。“农村教师是一个最需要帮助、最值得帮助的群体,他们极度渴望知识更新,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很多困难。”于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庞丽娟代表带来了《加强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化建设》的议案,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城市教师支教、农村教师进修、农村教师流失补偿等制度,实施“农村教师园丁工程”,给一线教师以应有的学习机会,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政府给了农村义务教育这么多优惠政策,不仅广大农民高兴,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觉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庞丽娟代表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研究和确立适应农村经济生产、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教育发展目标、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以保障更多农村孩子能够上好学便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职业教育:抓住机遇,提升劳动力效能价值

  “十一五”规划(草案)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表述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无疑是居于首位的基础性、先导性评价指标。而统计显示,在我国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

  “根据测算,今后几年内我国每年将有800万人口会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去”,潘云鹤代表说,不论他们是留在城市务工还是回到农村,如果没有受过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就很难过上自己期待的生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四川省主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王恒丰也提出,在我国9000万左右的进城务工农民工中,有80%是高中以下学历,这7000万人只能干脏、累、险、重的工作,住工房、吃盒饭,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他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职业教育应该获得和义务教育一样的基础性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胡平平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初中后分流,让学生习得技能,既可以满足那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化、工业化需要,留在农村也可以成为致富的带头人。“高职和中职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各地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对发达的城镇地区可适度发展高职,而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人口大县、偏远农村,则要兼顾高职和中职统筹和协调。”胡平平代表建议。

200638日《中国教育报》)

 

江西理工大

推行教学质量问责制

■文/ 徐光明 胡龙华 盛晓明

    “为了保证学校在扩招情况下教学质量不下降,杜绝少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学校近期推行了教学质量问责制。这个学期以来,全校就有4名教师因为上课迟到、监考迟到等行为受到了问责,学校将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或处理。”日前,记者到江西理工大学采访时,该校教务处处长刘政如是说。

  江西理工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5万人。学校在努力做好引进师资工作的同时,更多在加强教学管理上下工夫,走内涵建设的发展之路。为了保证学校在扩招情况下教学质量不下降,杜绝少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该校推行了教学质量问责制。

  该制度推行后,教师随意调课、停课,上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使用通讯工具,向学生泄露考题、给学生人情分、向学生出售与考试相关的复习资料,上课前不备课、上课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剽窃学生或他人学术成果,教学设备长期不修理而影响正常教学等行为都将被问责。在学校从事与教学工作相关的人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课堂教学教师、实践教学教师、班主任、教学辅助人员等都有可能是被问责的对象,只要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班级学生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学效果、试题批改等方面发生事故或问题都将纳入问责范围。

  为使教学质量问责制能切实推行,该校每学期将开展教学质量评议月活动和“四个一”(第一节课、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教学检查。为了使教学检查日常化,该校还在离退休的教师中聘任精力充沛、认真负责的教授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对教职工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将组织专门的检查督导,还通过随机听课、找教师座谈、检查教师教案、在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对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提供给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经过分析、筛选、采纳,制定出相关的奖惩措施。

  对于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是有关教学水平的,学校将督促相关教师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如教师确实在短期内无法提高的,学校将建议其进行集中的进修或学习;如果是有关教学态度的,学校将根据其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要求相关教师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师德师风”教育的培训;如果是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学校将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并调离教师岗位,并且规定当年不能评优、晋级或扣除部分骨干岗位津贴。

  该校在推行教学质量问责制的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学校专门选送了近百名教师到相关高校进行学习;鼓励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深入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开展各种教学技能比赛,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要求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帮扶;要求校领导定期与教师谈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的评选活动,鼓励获奖教师。

 (2006319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院校招生工作

教育部日前决定京津沪

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

■文/ 闫建立

教育部决定今年在毛入学率超过50%的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此前,我国自主招生高校一直限定于“重点大学”本科招生。

  北京和上海共有9所学校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试点。试点学校将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北京3所学校计划自主招生630人,上海6所院校自主招生3400人。据了解,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的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生的学费、学历、学位证书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完全一样。

  上海试点高职院校包括: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和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采用本科、高职“分层招生”、“多次录取”的方法。天津市26所高职院校参加春季高考招生,应届高中毕业生可参加春季或秋季高考,考生被春季或秋季招生院校同时录取,考生可自主选择录取院校报到。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始于2003年,首批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实行了部分招生计划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此举是教育部为深化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全面开展,而进一步扩大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此后,虽然自主招生高校范围逐年扩大,但一直都是圈定在“重点大学”的范围。而今年实行“高职”自主招生试点,是中国高招改革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跨越。

2006年3月9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三所高职首次自招

 看重偏才怪才

■文/ 邓兴军  李喆

    不参加统一高考就想上大学的考生,可以报名参加高职自主招生。37日,首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三所高职招生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各自的选材倾向:看重“偏才”和“怪才”。

  作为北京市首次进行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统一考试都定在318日上午举行,311日和12日为各校的报名日。如果被这三所学院录取,那么他们将成为本市不参加统一高考被选拔上大学的首批考生。据悉,北京市这样上大学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三所高校招生负责人3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统一进行的笔试都将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比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考查学生的中文听力记录,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则考查学生对时事政治、社会经济的掌握情况及写作基础的能力。“这些试题学生根本不用死记硬背。”汇佳职业学院院长徐恒亮介绍,“题型也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为主。”

  据介绍,三所院校的选拔都看重学生的技能,平时的考试成绩权重都比较小,比如汇佳职业学院规定仅占20%,其他两所院校也都不超过30%。“相对于普通高考,我们可能更看重所谓的偏才和怪才。”几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说,“一个精巧的编织、一个有创意的泥塑、一本没有发表过的小说等,都可能成为学校录取学生的决定因素。”

  与所有的高考选拔相比,高职自主招生学校首次自招最看重面试。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培黎职业学院都将面试安排在318日下午举行;汇佳职业学院的面试则从一报名就开始,除了311日、12日外,还安排了318日和19日。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面试重点考查学生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基本素质,培黎职业学院则注重创新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而报考汇佳职业学院的学生则可通过自创的手工艺品、剪纸、一次学生活动的组织方案甚至是职业规划等来打动招生老师。

  今年高职自主招生计划招收630人,其中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招生180人,招生专业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北京汇佳职业学院计划招生300人,招生专业有高尔夫球技术与管理、影视多媒体技术、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休闲与娱乐管理)、学前教育(科技工艺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行政管理);北京培黎职业学院计划招150人,招生专业有三个:商务日语、旅游管理、电子商务。

记者了解到,被自主招生院校选中的考生,410日左右就能收到录取通知书,但他们将不得再参加6月举行的统一高考,未被录取的考生将可继续参加今年的普通高考。

200638日《北京青年报》)

 

学科前沿动态

规范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编者按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将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和《指引》是银监会在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并借鉴境外监管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经验而制定的,是迄今为止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出台的最为完整、全面的电子银行法规性文件。

3月1日,《金融时报》特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四家的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就《办法》和《指引》的重要意义,今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战略以及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的新举措,发表看法。本刊现对该文予以转载,希望能有益于我院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工商银行 八大措施确保电子银行业务安全可靠

记者  周萃

  记者日前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该行已经为认真贯彻落实《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商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行将在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办法的基础上,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环境和运行方式变化,对原有风险管理制度、规则和程序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修正,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确保该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和风险可控性。

  据介绍,为规范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强化电子银行风险监管,银监会最近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并将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继《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之后,我国又一部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规章。

  工商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了电子银行概念和范围,规范了业务开办条件与审批手续,强化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要求,提高了监管效能,为促进电子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工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首先是按照办法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具体规定,采取审慎的风险管理措施,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的特性,加强制度和系统的建设与检查,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中;其次是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营特点,建立健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电子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内部控制体系;第三是强化对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战略风险、信誉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完善授权机制建设,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切实提高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能力;第四是以可靠的信息技术提高系统设计开发水平和相关设施保障能力,在物理控制和软件控制两个方面建立对非法进入和假冒电子银行活动的甄别、处理和报告机制;第五是保证电子交易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第六是保证所有的电子银行交易都有清晰的跟踪记录,并且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措施按照法定的期限保存这些数据;第七是采取有效措施识别客户真实身份,明确客户的权利义务;第八,中国工商银行还将按照《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聘请具有相当资质的外部专业化机构对电子银行实施安全评估,进一步确保电子银行运行的安全性和风险可控性。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说,作为国内首家获批可以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经过六年的发展,目前工商银行已经搭建起由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渠道支撑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树立了以“金融e通道”为主品牌,“金融@家”、“工行财e通”、“95588为子品牌的电子银行品牌体系,并先后推出适合企业、个人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20多类、200多项产品功能,形成集资金管理、收费缴费、金融理财、电子商务和营销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工商银行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和科技领先战略,通过成功实施“网站整合工程”与“一体化电话银行工程”,实现了网上银行与电话银行产品统一研发、运营和推广,集约化经营水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截至2005年底,网上银行企业、个人客户数量分别达到32万户、1485万户,电话银行企业、个人客户数量分别达到76万户、1870万户,全年电子银行业务笔数达36.5亿笔,占同期全行业务量的26%,实现交易额46.7万亿元,保持了国内同业的领先地位。

 

  规范业务管理 有效防范风险

  访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于进

    记者 张正华

  记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并结合贵行实际情况,您对两个法规出台的意义有何看法?

  于进:《办法》和《指引》丰富了电子银行业务法制体系,内容全面且具有前瞻性,是指导和规范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商业银行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是对商业银行规范电子银行业务、防范电子银行风险非常必要和及时。在《办法》和《指引》出台之前,商业银行开办电子银行业务的主要依据是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办法》和《指引》的出台,与前期人民银行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配合进一步完善现行电子银行制度体系,让我们能够更好、更及时地适应数据大集中后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新形势。

  二是将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办法》和《指引》在电子银行监管方式、信息技术标准、监管原则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国际接轨,在内容上借鉴了巴塞尔协议和美国货币监管署的有关监管规定。遵循两个法规,将使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办电子银行业务过程中能够更贴近国际通行做法,逐渐适应日益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水平和竞争力。

  三是将指引商业银行更好地防范风险,为客户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服务。《办法》和《指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侧重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对电子银行风险状况的及时监测与评估能力,对防范电子银行风险具有很强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正确施行两个法规将有效地规范电子银行业务行为,促进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问:根据这两个法规要求,贵行今后有何种发展和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的新举措?

  答:我行于2005年3月正式成立电子银行部,归口管理全行电子银行业务。2005年,农行紧紧围绕“推动电子银行业务超常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狠抓落实,电子银行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网上银行业务实现大幅度增长,注册客户数量翻了两番,全年网上渠道交易金额突破9万亿元;电子商务B2C业务实现交易额接近7亿元;省域电话银行及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农行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电子渠道的风险防范工作,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绝对不投入使用,不投入市场,严把合作伙伴准入和跟踪检查关。为更好地贯彻两个法规的要求,引导农行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初步拟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在全系统内开展针对《办法》和《指引》的学习活动,通过采取多种灵活多样形式,逐级培训到各级行电子银行业务从业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两个法规的精神实质,统一各级行领导和员工对电子银行的认识,按照两个法规的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制定出具体改进措施,不断增强开展电子银行工作的服务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规范管理,研究和探索科学、高效的业务管理体制。以《办法》和《指引》为指导,深入研究国内外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农行实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电子银行业务总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安全策略,明确电子银行发展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按照新的法规规定,严格规范业务审批和报备,避免政策风险的发生。

  三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按照两个法规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同时强化制度执行,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严禁违规、越权的行为,避免内部操作风险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将风险管理工作切实贯穿到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和外部攻击侦测机制,有效识别、检测和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及时、客观的安全评估。构建有效的电子银行应急计划和事故处理预案,对于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假冒电子银行等非法活动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报告监管部门。

  四是加强营销宣传,提高服务水平。借助两个法规出台引起的业内和社会关注,积极做好营销和宣传,以“金e顺”品牌塑造作为农行电子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导,扩大农行电子银行的影响。同时,将充分发挥丰富的金融服务网络优势,强化运营管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为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尽快做大做强电子银行业务,推动和促进农行综合改革,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银行

  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记者 卓尚进

    中国银监会于2月6日发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创新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日前,《金融时报》记者就两个文件出台的意义及商业银行如何贯彻这两个文件独家采访了正在实施股份制改造的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

  记者: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并结合中行实际情况,请您谈谈,两个法规即《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出台,对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负责人: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是继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发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发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后,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电子银行业务监管的最新法规。

  两部法规的出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明确了电子银行业务监管范围,解决了此前部分电子银行业务如手机银行等无明确监管要求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二是符合现阶段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实际,并逐步在电子银行监管方式、信息技术标准、监管要求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推动我行电子银行的合规建设,促进业务稳健发展,同时也对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与安全运营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明确标准和要求,为我行乃至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电子银行业务的依法合规发展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和监管依据。

  记者:根据这两个法规的要求,中行今后将采取和推出什么样的新举措,以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电子银行业务?

  负责人:我行始终将依法合规经营作为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并一直按照审慎经营原则进行业务规范。两个法规出台后,我行立即全文转发全辖,组织进行学习和讨论,全面贯彻落实有关监管要求。

  我行将按照《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的规定和要求,认真梳理并完善我行电子银行现有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及相关管理办法,按规定及时完成监管报告工作,进一步提高我行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有效规范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合规、稳健发展。

  进一步加快开发适合我行经营特点和客户需求的电子银行产品与服务,在加大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创新力度的同时,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增强对电子银行产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目前我行正在实施网上银行新平台系统的全面建设工作,我行将以这两个法规出台为契机,有效整合包括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在内的多种电子银行业务渠道,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提高电子银行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有效提升我行电子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电子银行 全力支持建行业务发展战略

  访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徐捷

  记者 戴磊

    记者:银监会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中,对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中做了一些规定。请问,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在安全方面的做法是怎样的?与其他银行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安全评估工作将如何开展?

  徐捷:按照《办法》第三十六、三十七条、四十四条,《指引》第二十八、三十一条等内容的规定,我们将着手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策略、系统安全性的内部安全评估,将来会过渡到由外部机构进行,并计划开展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评估,保证认证安全可靠和具有公信力。

  开展电子银行业务,需要一套完整的安全运行机制来确保业务的正常运作。为此,我行一直都十分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问题,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安全措施,结合严格的风险控制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电子银行业务技术与制度体系,确保了电子银行安全运行。

  以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服务系统为例,在技术方面,我行建立了密钥长度达128位的国内最高强度加密的SSL网上信息传输通道,防止客户数据在通讯过程中被截获、被破译、被篡改。建立了强有力的数字证书保障体系,支持建设银行自身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颁发的多种类型的数字证书,确保客户网上身份的真实有效。提供了证书的硬件存储介质,如IC卡(智能卡)、USBKey(智能芯片、形状类似于闪存,即U盘的实物硬件,专门用于存放数字证书)等,有效解决了证书的便携性和安全性。对重要交易采用了高强度的电子签名,保证网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和可靠性。建立了双重密码验证机制,将客户登录密码与交易密码分离,并提供软键盘输入方式,结合密码出错次数限制,为客户提供双重安全保障。专设了动态监控体系,对网上银行实施7×24小时的实时入侵检测,一旦发现非法攻击和访问及时报警并拦截。

  在业务控制方面,我行限定了密码出错次数,防止不法之徒恶意猜测客户密码;加强网上交易限额控制,为各类交易设立单次最高限额和每日最高限额;推出动态交易密码(也称动态口令),使用时一次一密;推出了短信报警服务,让客户可以在登录或者账户资金变动后第一时间获得短信警告,及时监控和掌握自己网上账户的资金动态。

  记:电子银行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建设银行有何具体措施,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使用电子银行服务?

  徐:我们将从多方面入手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提高电子银行渠道的分销能力,树立我行“e路通”的品牌形象。这不仅需要细分客户,建立完善的市场推广机制和客户营销模式,还需要通过不断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建立重要客户快速响应机制等途径,提升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

  为提高电子银行的使用率,我们将增加营业网点的电子银行设备配置数量,在营业网点设置网银终端、95533直拨电话等自助设备;并加大重要客户服务系统、网银系统、呼叫中心、渠道整合平台等项目的投入,提高电子银行整体服务效率。这是加强我们的电子银行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有了这些设备,就可以让更多的客户亲身体验电子银行的快捷和方便,也更有利于市场的推广。

  此外,为给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还将建立组织体系完备、运行高效的电子银行机构,并不断扩大我行产品研发和支持队伍,扩展95533客户服务中心座席,同时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人员的培养力度,注重培训实效。

  记:如何看待电子银行对建设银行的发展起到的作用?

  徐: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我行全行业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展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提升全行服务水平,更好地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电子银行业务创新了服务手段,突破了营业网点服务的时空限制,开辟了新的客户交易服务渠道。客户通过互联网、电话、手机即可享受到银行服务,并能实现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电子银行业务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率,促进营业网点转型。电子银行能够将大量占用柜台资源的查询、转账、代理缴费等业务转移到了电子渠道,有效缓解柜台压力,提高银行整体的服务效率,促进营业网点向营销服务型的转变。电子银行业务还将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改善客户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其次,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有力地提升我行的核心竞争力。电子银行是单笔交易成本最低的银行服务渠道,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客户办理日常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可以有效降低银行整体经营成本,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可以提供“高效率、低风险”的全天候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将产品与电子银行渠道有机结合,提高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是提升我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将支持我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行已经提出了客户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要以电子银行渠道作为支撑,需要更多地利用电子银行渠道的优势和特点,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支持全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2006年3月1日《金融时报》) 

                                                                        

职业教育动态

教育部2006年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一、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高潮

    1.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职业院校广大师生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决定》精神,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高潮,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决定》和会议精神上来。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加强职业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有关媒体进一步加大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会议精神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导各地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和新经验。适时召开职业教育新闻发布会,组织有关媒体对职业教育进行系列报道。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加快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规划,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促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认真做好本地区职业教育2006年工作要点和“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召开2006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各地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决定》精神的情况,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统筹组织“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的实施。

    4.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扩招100万人。认真总结2005年中职招生工作,研究解决招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再扩招100万人的任务。中央财政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各有关项目都要与各地落实扩招任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抓紧推进组织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通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学业证书。

    5.高等职业教育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要继续落实《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更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突出专业特色。要进一步提高质量, 树立品牌意识。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指导力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专业设置,积极探索两年制改革,做好试点工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抓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评估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以服务为宗旨,推动“四大工程”的实施

    6.围绕“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继续推进“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扩大参与院校的规模。开发中高职煤炭、电子、保安等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中高职数控、汽修、计算机、护理、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仪器设备配备标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与有关行业联合组织汽修、护理、数控等专业的技能大赛。

    7.围绕“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继续实施国务院六部门“阳光工程”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农民工培训。制定《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表扬先进,推动地方制订并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年度计划,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推广四川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和陕西省实施“一网两工程”的经验。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的联系,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与国务院三峡办联合开展库区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子女职业教育工作。

    8.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面向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试点工作。紧密结合“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全国农科技网联”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燎原学校的力量,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大面积开展培训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9.围绕“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大力推进职工教育。继续与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评估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抓好一批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的典型,做好职工教育统计工作。动员组织职业院校和成人学校,积极开展失业人员、转岗人员培训。继续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进一步发挥网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加快推进“终身学习法”立法工作。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0.制定并印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四项改革”。

    11.推进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重点建设500个精品专业点、推出1000门精品课程,评选1500种精品教材,编写100种量大面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培训的文字和音像教材。启动高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一批以培养紧缺人才和积极探索两年制改革为主的精品专业(点)。推动各地和高等职业院校有计划地建设省级和校级精品专业。规范高职教材评价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逐步建立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网络平台。

    12.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劳动保障、人事、有关行业部门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工作。2006年,力争使30%以上的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生在考核合格后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建立省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鉴定认证体系,指导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社会化技能证书考试接轨。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13.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半年提出操作性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每个省份要选择2—3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作为试点院校,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选修制,进行“学分银行”试点。鼓励地方探索和建立大学生跨校选课补贴制度,积极研究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高职学分认可方案。

    14.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联合招生规模。总结近些年来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方与西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联合招生的经验,研究解决跨省、跨市(地)招生中的有关政策问题。扩大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职业院校的跨省招生规模,研究完善跨省招生管理办法,认真做好东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辐射。

   15.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报告制度,改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报送工作。推动地方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依托“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普通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和就业服务网络平台要丰富信息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16.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深入贯彻实施中央8号文件和16号文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实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首批100个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组织开展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探索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熏陶学生养成严谨、规范、尊重科学的有效途径。要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

    五、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抓好“四个计划”

    17.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的通知》,做好2006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院校的遴选和审定工作,争取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护理、生物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奖励支持300个左右基地建设项目。总结推广实训基地建设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作用。

    18.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的标准,提出建设规划。推广一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的经验,引导和推动各地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切实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300个左右县级职教中心,努力把它们建设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19.启动“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即“职业教育千百计划”。研究提出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标准,制订遴选和评估办法,推动并指导各地做好本地区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规划。遴选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试点,使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资源共享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

    20.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出计划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的制度,研究提出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措施和办法。继续推进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开展以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骨干教师、紧缺专业师资、农村和中西部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训项目。继续实施好“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计划”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制订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性、专业性的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探索高职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

六、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21.大力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推动各地各行业在整合和重组职业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职教集团,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职教集团内同时举办中高职教育的,要按层次分开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导和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各地确定一批公办职业学校开展以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

    22.研究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意见》,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意见》,研究提出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办法,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研究规范和解决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和“3+2”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规模,严格质量管理。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全面推进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

    23.加快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与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对中等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开展资助工作的意见》,提出2006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和推动地方和职业院校做好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工作。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国家奖学金和家庭贫困学生国家助学金要覆盖高等职业院校。

   24.推动县级以上政府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切实负起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责任。加强与发展改革委、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5.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工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期)

 

担起培养新型农民

的历史重任

——政协委员热议职业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文/ 赵秀红 翟帆

   在今年的“两会”上,记者发现一个大变化:有关职业教育的提案明显比往年多,而且委员们的职业不一,有教育领域的,有政府部门的,也有公司的董事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战略调整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重望寄托在职业教育的身上。

让“站大脚”的农民变成新农村主人

  青海省西宁市副市长鲍义志委员今年提交了三份此类提案,涉及农民工转移培训、加大中职投入、改善西部贫困职校生的住宿条件等。为了多反映基层的意见,鲍义志在“两会”之前到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方调研。有个场景让他印象很深刻:在这些县城,经常看到一大堆农民在“站大脚”。“‘站大脚’是我们那里的土话,就是指人靠在墙根处没事干。”鲍义志特地向记者解释,他们一般早上从村子里出来,背着干粮,每天就在城里找个地方等着干点苦力活,比如为单位搬重物,为城里修路等,一天也就挣十多块钱。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里,还有个现象让许多委员们担心: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保障。大批的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

  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王智琼在她的提案里讲到,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约在4000万人至5000万人,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站大脚’的农民离新农村的主人还很远。”鲍义志委员这样说。

  要想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描绘的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要把“站大脚”的农民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个历史性的挑战。

职校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民

  这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农村职校由于投入不足、地处偏僻、信息不畅、师资缺乏、实习条件差等各种原因,在与城市职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尤其在我国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年扩招100万的大背景下,不少职校却生源紧张,处境尴尬。

  “即使一些处境好的城市职校也不会把太多目光投向农民。”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圣坤委员说。

  另一方面,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有4.2亿,其中中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占37.3%,大专以上仅占0.6%。也就是说,近90%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所以,我国每年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的不到20%不足为怪。

  据江苏常州长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燕雯委员的调研,即使是江苏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集中了全省1/3的农村劳动力的16个经济薄弱县,劳务输出已是这些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绝多大数作为苦力,收入低微。

  如果充分挖掘现有职业学校的办学潜力,将使农民有业可就,生活有保障。本来是两全齐美的事,为什么双方各自观望?

  鲍义志委员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青海民和县是国贫县,38万人口中就有近5万人年均收入在600元以下。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时,有多少名额就有多少人报名,农民兄弟们特别积极,因为培训是免费的。

  “不可否认的是,无力支付培训费是横亘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障碍。”鲍义志委员说。

  其实,费用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是认识问题。汤燕雯委员分析认为,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导致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曾经火热一时的农业中学等已逐步消失;重视不足,加上财政紧张、职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许多职校难以为继。

  当然,也有的职业学校不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心猿意马”。不少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干脆挂着中职校的牌子,却走对口升学的路子,还与县重点中学攀比高考升学率。另外,职教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等也是症结所在。

  “实际上,如果职校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学校来说,就获得了发展的一次契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辱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鲍义志委员认为。

上边催得紧,下边才能走得快

  因大力发展陶瓷业,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成为失地农民集中的区域,由王智琼委员带头的农工党党员去年选择这里,就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展开调研。徐芹珍是成员之一,她同时是佛山市邮电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因此格外有感触。她说:“看着那些农民无所事事,甚至沉迷赌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挺担心。其实有不少职校,尤其是行业系统办的职校,生源困难,为什么不用起来呢?”

  “上边催得紧,下边才能走得快!”徐芹珍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她认为,相关政策的保障是根本出路。

  “政府应该出资,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这是政府的责任。”王智琼委员建议,政府应设立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使培训资金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对失地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同时,在政策、资金、教学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职业学校,把发展职业教育同扶贫工作、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即使是政府财政紧张,也可试行农民工工资偿还机制。”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王沛清委员说,可以由政府或企业先垫付培训资金,等受训农民工就业后再分年度从工资中扣除。

  不少委员认为,应该重点加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因为这些人就是以后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与否。王智琼委员建议,对他们要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开办电器、缝纫、电工维修等多种技能培训工种让他们挑选,实施一到三年预备制培训,让他们成为生产一线紧缺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对年龄较大、文化基础低的农民,可以通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以物业公司保洁、家政服务为主的特定时段培训。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在目睹了一些职业学校发展由盛转衰的过程之后,徐芹珍也常常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表示困惑。不过,对职业学校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件事,她还是蛮有信心:“如果做成这件事,很有意义,老师们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2006313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文/ 张金寿

    电子商务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单纯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专业,不仅需要国际互联网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电子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基于这个平台的开发技术,也需要国际贸易、广告策划、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高职学生,要求他们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全面掌握以上各种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建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研究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规律。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征

培养目标突出适应性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适应性——适应岗位:把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中级电子商务证书资格、业务素质高、市场应变能力强的既精于商务,又长于计算机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适用企业: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爱心,乐于吃苦的决心和在企业干一番事业的信心;适应发展:作为高职教育,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课程设置突出系列性

    电子商务专业突出系列性——在课程设置中,紧紧抓住培养电子商务应用操作这一业务规格为目标;在课程程序序列上,改变现行课程由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到技术科学基础,由专业基础到专业课,这样一种先基础后专业、先理论后应用、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特殊、先局部后整体的逻辑序列,把理论教学与电子商务实践穿插进行,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

    把“面向企业,突出应用,加强技能,长于动手”作为教学安排的指导思想,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重点。重点讲授实用专业知识,现场正在广泛使用和近期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以及在生产岗位上手生的技术。同时,针对实用知识的基础性、实践性、规范性的特点,精讲多练。

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

    实践环节教学采用分散和集中相 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走出去与  请进来相结合,从新生抓起,三年不  断线。对实践环节要订出规范要求,  提出大体实施方案,使之在教学管理  序列中自成体系,实践性环节技能课  要独立设课,并单独考核评定成绩,  同时,将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整个实践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安排部署。

教学过程突出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变基础知识(理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毕业实习设计)的程式为:参观(感性认识)——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实践(上机操作、电子商务流程学习、电子商务岗位职责感性认识实际)——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理论)——实践(课程设计)——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编制商务营销方案,并用电算复核)螺旋式前进的程序。就是沿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道路把各门课程巧妙地衔接,做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立和完善高职电子商务理论教学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理论教育体系。以理论必须够用,线索清晰为原则,侧重点放在使专业课程体系反映理论线索上,打破理论与实务的板块式结构,理论线索作为‘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进入按规律办事的境界,避免误入说多做少、说与做不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理论教学核心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电子商务概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有一个总括性的了解和认识,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网络经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共性和个性、网络经济的特点,认识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时期所产生的理论与观念的冲突,学会用新的网络经济的观点来观察和审视社会经济新现象,解释新问题;网络营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营销的特点,熟悉网络营销理论基础与环境,掌握市场调研、市场战略与广告、公关、销售、客户服务、网络策略、营销评价等内容;电子商务管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系统组织、运营管理和系统评价的能力;电子支付银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国内外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电子支付系统的功能目标、基本原理、业务处理过程、系统结构、系统管理、系统安全措施和系统的规划设计等;电子商务物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和开展物流管理实务的技术和方法;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实施、维护的基本能力;电子商务安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具备维护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电子商务与法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实施电子商务必需的法律知识。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趋势,实践教学体  系本身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有序结构的复杂实践教学系统。因此,必须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教学机制,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考核评估等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实践教学有机整体。实践教学目标有课程类实践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综合性实践教学目标(阶段性目标、层次性目标);实践教学内容有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理解性实践、掌握运用性实践、延伸发展性实践)和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有基本技能实践、相关技能实践、专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实践教学方式有课程实践教学(演示示范、课程实践、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模拟教学、技能训练、现场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教学(科技式科研活动、社会式现场调研、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答辩);实践教学管理有基础建设(基地建设、大纲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组织领导);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有考核制度(考核标准、考纪规则)、考核方法(答辩考核、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形式(开卷考核、抽量考核)、考核手段(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由该系统中的各要素作为物质基础才能够存在和进行,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结构把各要素组织起来就不能形成系统,成为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统一体。

(《电子商务》20061期)

 

决策参考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

/ 郭智奇  朱闻军  王泰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难点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意义

    据调查,在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近5%。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教育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农村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农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民教育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优质高效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培训;围绕农村能源建设,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培训;围绕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等方面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民择业、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到2003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就业的人数超过9800多万人。2003年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约为5184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打工收入达到43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1.8%。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民是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农业技术只有让农民掌握,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是农民吸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非常弱。据调查,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需2年左右,而在我国要6年左右。二是经营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水平低。特别是农民在用水、用肥、用电、用油、用地等方面浪费比较严重,成本高效益低。三是农民对不同收入来源的预期及参与程度呈现非理性。在结构调整、产品流通、创业选择、投资与储蓄、消费支出等方面盲目跟进,极易造成收入受损。只有强化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逐步从根本解决问题。

    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于1980年,是一所覆盖全国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人员开办的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一个五级办学体系,其中,包括1所中央校,39所省级校,330所地(市)级分校,2408所县级分校和 23000个乡镇教学班,有专兼职教师和办学人员4.6万人,具有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和一支稳定的办学队伍。主要承担中等学历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自考助学与高等合作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及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等任务。现开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近50个专业、300多门课程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2003年中央编委正式批准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并挂靠在中央农广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目前,全国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467个,其中省级20个,地市级221个,县级1226个。

    目前,中央农广校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网、互联网、报纸、杂志、VCD、文字教材等多种媒体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每周有40个小时授课播出时间。2004年全国农广校共制作广播电视教学节目29721集、1.9万小时,播出7.98万小时。建立了“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为县级校共装备了36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同时,配备各种文字教材、音像教学带、实用技术VCD光盘等。各省地县校也拥有一部分广播电视教育资源。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农业教育的宝贵资源。

    办学20多年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果显著,为我国农村培养了大量的实用人才。截至2004年,累计中专招生358万人,其中毕业183万人,单科和多科结业176万人;中专后继续教育招生12万人,毕业9万人;合作高等教育招生41万人,毕业14万人;开展绿色证书培训748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348万人,职业技能鉴定40万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33亿人次。2004年全国农广校拥有学历在校生25.7万人,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学校。同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1215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77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71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88万人,转移就业279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2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66万人,转移就业117万人。

    三、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力求做到: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统筹兼顾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深刻了解和分析我国农民的实际和现状。目前,我国农民的现状特点,一是量大面广,居住分散,经济收入不高,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二是区域经济差别明显,东西部农民教育水平悬殊,致富能力千差万别,需求层次呈现多样化;三是农民队伍构成复杂,亦农、亦工、亦商,人员构成趋向多方面发展。我国农民的现状特点决定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农民教育为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本,以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需求为本。

    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应在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都贴近农民、适合农民和方便农民。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当前,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最急需、最迫切的。一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的大量农民需要最新、最实用的生产技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收益率;另一方面,从事二三产业的大量农民也不断需要信息和技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需要转移、需要再就业、需要掌握致富技能和本领。所以,各种培训内容要以技术和能力为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都应浅显易懂、易看,学了就会,会了就能用,用了就能致富。要改变以往教材大、本子厚、理论多、价格高,不适合农民学习的弊端。农民科技培训要紧密结合生产季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职业技能发展趋势。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场需求等,运用多媒体、多途径、多手段,进村入户搞培训,田间地头作指导。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以及科技下乡、科技大篷车、科技110热线、科技大集、科技书屋和VCD光盘、大喇叭广播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范围开展农民主体培训,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发挥农村远程教育优势,做大、做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具有熟悉“三农”的优势、具有体系优势、具有先进的媒体优势和办学经验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1.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民主体培训

    开展农民主体培训是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农广校,尽先应抓好培训教师入户、媒体资源入户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入户。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和“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坚持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内容,扎扎实实地做好主体培训。2005年农广校系统以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和四大作物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科技进村入户培训活动。特别是举办的“科技之春”大型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河南、山东、湖南、吉林、四川、江苏、陕西等十四个省区仅在春季组织教师和科技人员下乡就达5.4万人次,现场培训农民227万人,咨询服务157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53万张,图书资料101万册,VCD光盘3.6万张,录音带3.1万盘,现场播放光盘1.8万次,参加农民104万人。另外,利用广播电视媒体播出专题技术节目达2万小时。

    2.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推动劳动力转移培训

    政府“阳光工程”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和流动。2003—2004年全国农广校系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618.7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94.3万人。首期开发的家政服务、餐厅服务、宾馆服务、保安服务、物业服务、电动缝纫、电子操作和计算机操作等8类岗位,按照“一个工种、一套方案、一个岗位、一个基地、一本教材、一张光盘、一本证书”的模式开展培训,四川、陕西、重庆、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市农广校都加大了培训转移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3.开展基层干部教育,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带路人。近两年,中央提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中央农广校在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先后选送、制作并播放了一大批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节目。同时,积极参与搭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传输平台,利用现有远程教育网等传媒开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远程课堂。支持贵州、山东、湖南、安徽试点地区相继建设了一批服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农民科技书屋”和“农业科教音像资料库”。特别是把现有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分别制作成VCD光盘和录音带,发送到贵州、山东等省,利用农村“大喇叭”直接向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宣传普及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加大实用人才培养,不断提供智力支撑

    积极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利用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未来10年每年重点抓1万个村,为每个村培养10名具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基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0万人,加速提高骨干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积极指导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5.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水平

    我国农村地域复杂,农民量大面广,居住分散,情况各异,利用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手段,具有覆盖面广、容量大。快捷便利的优势。目前,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网络化农业远程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要充分利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VCD、文字等手段和媒体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和传播农业技术信息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以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与网络传播系统建设发展为核心,把信息、知识和技术及时转化为文字、声像和数字化的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育资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实现快捷传播和广泛共享,解决农民科技培训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困扰。

    数字化、网络化农业远程教育建设主要由数字化农业资源采集加工、存储系统和资源传播服务系统组成,以中央农业教育资源建设与传播中心为核心,与省级教育资源服务中心相配合,以地、县、乡农民远程培训中心(站)为基础的,集媒体制作、数字化储存、服务管理、资源传播、远程教学培训应用为一体的远程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共享传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为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支持和服务。

    在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教育的同时,将大力发展和开发制作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教学节目和VCD教学光盘。依托农业部农民科教培训中心现有的媒体采集、制作、存储和播出资源,制作农民科教培训教材。到2010年,争取开发培训课程(文字)150门,录制广播节目1000小时,制作电视节目2200小时,制作计算机教学的培训课件50个,编译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400小时。加强对选题、制作、声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管理。选题内容针对性、实用性要强,形式要生动活泼,直观性强。加强制作队伍的建设,增强自身节目的制作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媒体节目制作队伍。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期)

 

兄弟高职学院有益经验

 

找准位置  办出特色

——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李振华

/ 张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1999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钢琴调律专业、生物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市级教改试点专业,生物技术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市级实训基地。学院1999年荣获“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总成绩被评为“优秀”,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学院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在97%以上。《北京教育》记者最近采访了该院李振华院长,请他介绍了学院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经验。

    记者:在2005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共有5所职业院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作为北京唯—一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您认为学院主要在哪些方面作了努力?

    李振华:我认为,我们的努力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找准学校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中目前所处的位置,二是努力办出特色。

我们在举办高职初期,就利用研讨会、报告会、大讨论等形式,深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把高职教育的一些重要观念与我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列入学院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在研讨中,我们结合与英国威根大学合作办学的实践,吸收英国BTEC证书教育的先进理念,并有选择地引进了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等职教经验及理念。我们逐步理顺了办学思路,确立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如下共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包括技术型、高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是现场的高级“蓝领”或“灰领”,而不是“白领”。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而非学术教育;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必由之路,而不能闭门办学,自弹自唱,远离现场;教学改革要结合岗位,结合职业,突出实用,而不能追求“学识渊博”,墨守学科体系,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学生要在学校完成职业化过程,而不能到工作岗位再磨合。高职教育的质量体现在学生的特色、素质、能力上,而不是体现在学生文化课的成绩单上。

在实践中,我们依据以上的办学思路和理念,确立了如下的办学定位:立足首都,依托行业,服务基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研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记者:学院在努力办出特色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独特之处?

李振华:首先,我们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首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整合了教育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起“长、短、热、特”四类专业共存、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

“长”即长线专业。这是社会需求比较平稳、数量较多、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的、适应范围较广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会计等专业一直是我院的主体专业,我们注意使其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成为学校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

“短”即短线专业。这是社会上某一时期人才短缺的专业,此类专业需求范围较小,维持的时期也相对较短。为了解决和填补用人单位的人才急需,我们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进行深入社会调研后,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派生、设置了导游、金融与保险等专业。

“热”即热门专业。这是社会瞬时需求量较大、人才相对短缺,且工资待遇较高的一些专业。为更好地与市场对接,为企业服务,我们对社会上的新兴、热门行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认真研究市场对我们“产品”的需求增长点,抓住机遇,适时开设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等专业。

“特”即特色专业。这是带有鲜明的、显著的行业和职业特色,其他学校没有或稀少的,竞争相对少的,但又是某些行业所必不可少的专业,如钢琴调律专业。

其次,我们借鉴英国BTEC证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学训一体的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是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为一体,学生在专业教室内接受四项训练:一是熟练掌握室内设备;二是用这些设备组成工艺流水线,会编程;三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现场演练;四是虚拟未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可以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生入学从专业教室的这个门进来,毕业时从另一个门出去,他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了。在这样的专业教室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职业现场零距离,并具有超前性。

我们的专业教室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切入点,确立了:“一创新”、“二渗透”、“四结合”的指导思想。“一创新”是指专业课程模式创新,我们的专业课程按照岗位能力划分成模块进行授课与实训实操。“二渗透”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渗透,实践教学与岗位培训相渗透。“四结合 是指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讲座与虚拟演练相结合。

我院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加工车间”——专业教室,采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产品”——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架起了通往现场一线的“高速路”。这是我院连续数年保持95%以上就业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我院重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把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标准中,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通过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记者:学院主要采用了哪些措施落实“双证书”制度?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哪些条件?

李振华:我院在编写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特别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和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及对技能的考核方法。我院借鉴国家已公布的319个职业标准,结合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把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了课程标准中。我们已经编制了37门渗透了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这一做法在提高学生取证率和就业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对某些特种专业,我们采取实习与考证直接挂钩的方法,将职业标准直接作为课程标准。例如:我们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制图员考证直接作为教学内容,考证标准直接作为课程标准,使其针对性强,便于操作。我们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融合,使双证书制度真正落到了实处。            

我们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一是在我院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完成13个授权的职业资格鉴定,并颁发“证书”,如“商业美术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与有资质的鉴定单位协作进行培训,并鉴定发证,如与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合作进行食品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与发证,这样的合作培训项目共有16个。三是取得毕业证书主管部门即认定具备职业资格,并颁发证书,如钢琴调律专业凡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轻工联合总会同时加发钢琴调律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一种合理、合法并有前途的发证办法。我们计划用5年的时间,60%的专业达到这样的标准。

3年我院毕业生取证率一直在97%以上。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一技之长在身,工作岗位到手,“双证书”是开启就业之门的金钥匙。

记者: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离开了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就失去了适应性和办学特色,学院在实践中是如何致力于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

李振华:我们从招生、育人到毕业实行全过程产学研结合,创造了“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现场顶岗实习为重点,校企密切结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毕业后无需培训,直接上岗。如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改变了第6学期安排实习的传统模式,将实习实训计划根据企业需求作动态调整,在保证本专业必须的知识技能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根据企业需要安排学生现场顶岗实习。

在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阶段,学校与企业共同研讨,根据国家高职教育总体目标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进度。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更符合学校和企业的实际。在课程的设置上突出实践环节,以到企业现场顶岗实习为主;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增减相应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可以根据企业的  要求适当调整课程实施时间,保证了现场顶岗实习的有效落实。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符合企业需要的知识,通过多次的现场顶岗实习,锻炼了企业需要的实际技能,达到了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次的顶岗实习,使我院许多符合要求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被企业预订。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划纳入到学校的招生计划中,使学校的专业招生计划目标更准确,更具可操作性。

实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开设的专业既符合企业的需要,又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例如,我们与北京地铁公司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学生参与公司的电子设备维修检测工作,公司的技术骨干给学生上专业技术实践课,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充分理解企业需求,适时地根据需求调整教学进度,保证了教学与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院将培养更多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首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把我院建成国内一流的高职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京教育》20062期)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三农问题”研究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在全国  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上的讲话/ 刘云山//“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9~11

新时期中国“三农”发展问题/ 杜青林 //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2~5

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的战略思考/ 张宝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5~18

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孙日瑶  杨友孝//“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37~4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政策选择/ 师连枝//“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42~46

反哺农业:寻求社会公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吴群//“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47~51

论农村土地制度供给与农民利益保护/  石婷婷//“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52~55

农村土地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 贺佃奎//“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56~60

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 杨德才//“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61~64

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 陆新元熊跃辉  曹立平  张胜//“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65~70169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态势/ 姜长云//“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76~82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运作机制/ 朱海伦  谢捷琼//“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91~9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市化路径/ 洪银兴//“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31~133

农业三要素流出农村制度亟待改变——温铁军谈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误区及实现途径/ 王旭  方烨//“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36~138

论新农村建设的四大要义/ 陈希玉//“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39~140

充分认识农业的综合功能和独特贡献/ 马启智//“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41~142

向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甘肃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43~144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新型农民是时代的需要/ 薛瑞汉//“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45~146

回眸“十五”:“三农”政策获重大突破——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 张娜//“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55~157

中日韩农民收入问题与政府政策/ 李先德//“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2.190~197

 

农业经济

发展城郊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王振如钱静//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33~35

我国征地制度的制度悖论与创新路径/ 吴玲//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2.39~44

土地征用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蔡枚杰 陈亮//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2.45~47

农地资本化经营与政府规制研究/ 胡亦琴//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45~49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 宋戈吴次芳  王杨//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64~67

产业资本与乡村建设/ 温铁军//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2.11~15

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 伍莺莺  唐仁华//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2.117~120

农业技术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常向阳  姚华锋//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2.121~126

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的趋势、目标和任务/ 张文茂  季虹  陈雪原//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4~8

加强新农村建设  打造和谐乡镇/ 贾君刚//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18~20

房山城关新村建设思考/ 董瑞臣//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20~22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徐再城//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50~5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改革——“第三届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陈雪原  张文茂  刘树//中国农村经济(京),2006.1.75~80

发展民俗旅游  偏远小山村成京郊休闲度假热点/ 程浩//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2.52~54

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 张林成//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2.25~27

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学分析:生产角度/ 朱四海   熊本国//中国农村观察(京),2006.1.11~17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 蔡昉//中国农村观察(京),2006.1.11~17

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 尹成杰//中国农村经济(京),2006.1.4~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个结合/ 吴海峰//中国农村经济(京),2006.1.23~27

关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结束时的讲话(摘要)/ 段应碧//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5~6

中国农业政策对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李小云 王冬梅//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24~29

世界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体现与生产能力/ 朱桂香//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2.144~146

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23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调查报告/ 孔祥智郭艳芹//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54~59

农村乡镇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以北京市小红门乡为例/ 孙涛//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68~70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障碍与支撑平台的构建/ 齐振宏//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2006.1.53~57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策研究/ 胡军国李晶//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2006.1.58~60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向分析/ 沙志芳//宏观经济研究(京),2006.2.45~48

当代农民消费行为研究/ 刘兆博//财经科学(成都),2006.2.75~83

200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展与2006年主要任务/ 胡恒洋  刘苏社 //中国经贸导刊(京),2006.3.22~23

我国农产品出口不稳定成因的初步探析——以粮食、茶叶、棉花为例/ 刘靖  毛学峰  辛贤//中国农村观察(京),2006.1.2~10

内生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 尚杰  姜国纲//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1.71~74

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朱丕荣//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60~62

农业和扶贫:国际经验与教训/ C.Peter Timmer//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2.92~96

 

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 丛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2.5~11

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性选择/ 洪功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2.20~24

市场中介组织的规范与发展/ 郭国庆   王海龙//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2.37~41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层思考/ 刘学敏//宏观经济研究(京),2006.2.18~21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 夏斌  陈道富//经济研究(京),2006.2.4~15

关于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变化/ 许宪春//经济研究(京),2006.2.16~20

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 李新春  苏琦董文卓//经济研究(京),2006.2.57~68

信息批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 曾颖   陆正飞//经济研究(京),2006.2.69~7991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方式评价/ 林汉川 邱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武汉),2006.1.56~61

能源紧张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方式/ 兰纪平//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1.37~39

北京消费者汽车选择偏好因素研究/ 吕一林  邱林  林赛·斯马克  林赛·特纳//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1.76~80

科技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唐建荣//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 1.25~28

经济发展、体制转型与交易费用的实证分析/ 金玉国  崔永平//财经科学(成都),2006.2.84~90

中国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效应/ 胡晓鹏//财经科学(成都),2006.2.91~98

30个省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状况研究/ 赵丙奇  李玉举//财经科学(成都),2006.2.99~116

2006年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李志民//中国经贸导刊(京),2006.3.32~33

文化创意: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 郭莉//投资北京(京),2006.2.27

奥运经济:创意北京的明天/ 左新文//投资北京(京),2006.2.50~51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大趋势/ 隆学文//投资北京(京),2006.2.78~80

“十一五”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着力点与关键着眼点/ 顾海兵  周智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6.1.51~58

税收政策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 张文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6.1.59~64

“战略期权”思想在企业战略更新中的应用/ 刘艳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6.1.86~90

                                                                                                                                                                               

      市场营销

2005中国新富关注的十大品牌/ 郭珍邓勇兵  王英   康迪  张淼  刘鑫刘扬//成功营销(京),2006.1.18~29

汽车订单式生产的启示/ 迟继东//成功营销(京),2006.1.82~83

供应商零售商对垒销售终端/ 陈建芬//市场营销(京),2006.3.6~11

中国直销年度十大现象/ 胡檬丹//市场营销(京),2006.3.12~14

菲利普·科特勒解惑中国营销/ 刘源远//市场营销(京),2006.3.15~17

“老字号”困境的营销探析——从“飞鸽自行车、“鹰金钱”罐头到“公元”胶卷/ 贾建忠//市场营销(京),2006.3.18~20

北京啤酒:社区营销打开终端市场/ 郭珍//市场营销(京),2006.3.26~27

六福临门——金六福市场营销面面观/ 刘风//市场营销(京),2006.3.30~31

联通CDMA渠道的四大顽症/ 郝志强//市场营销(京),2006.3.35~37                    

专家型销售:管理架构与实施方法/ 徐丽娟//市场营销(京),2006.3.38~40

怎么管理经销商?/ 杨晶//市场营销(京),2006.3.54~58

商务谈判中如何说服客户/ 杨晶//市场营销案例——诚信营销(京),43~46

“好记星”营销模式/ 徐明纯//市场营销案例——诚信营销(京),49~52

浅析红旗轿车的市场定位/ 刘威//市场营销案例——诚信营销(京),56~60

 

      国际贸易

关于国内外贸易发展的若干思考/ 张松涛//国际贸易(京),2006.1.4~9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及外贸管理政策/ 鲁建华//国对外贸易(京),2006.2.76~79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走向/ 陈文敬//国对外贸易(京),2006.2.80~82

我国对外贸易超常增长的非市场经济因素及影响/ 王云凤  韩岳峰//国际贸易(京),2006.1.20~22

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潜在贸易争端风险/ 马里  梅新育//国际贸易(京),2006.1.23~27

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 曲凤杰//国际贸易(京),2006.1.28~32

我国通信制造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 黄人杰//国际贸易(京),2006.1.41~46

经济制度安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经验研究/ 潘向东//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3~12

当代国际贸易新现象研究/ 裴长洪//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24~27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实施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牛勇平//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28~30

产品内贸易研究综述/ 韩燕//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40~45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 朱玉春种胜兵//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46~50

基于绿色壁垒导向效应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童霞  山丽杰  吴林海//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2.96~101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再认识/ 李勰//国际贸易(京),2006.1.37~40

欧盟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杨林林//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71~75

《中欧纺织品备忘录》与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形势/ 孙磊  陈晓丹//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76~80

欧盟化学品新法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 杜运苏//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2.81~83

出口退税新政的产业贸易影响分析/ 邵桂兰  毕素梅  高金田//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2.44~47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安全/ 胡晓鹏//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2.48~53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中国电子认证服务标准研讨会发言(摘登)//电子商务(京),2006.1.2~15

电子认证服务标准体系研究/ 徐震//电子商务(京),2006.1.16~29

关于电子认证服务标准的几点认识/ 刘平/电子商务(京),2006.1.35

《电子签名法》与数字签名的技术实现/ 关振胜//电子商务(京),2006.1.36~43

关于电子签名法实施中的五个主要问题/ 阿拉木斯//电子商务(京),2006.1.44~47                                                                                       

动态口令认证技术/ 姚鹏  杨珍//电子商务(京),2006.1.54~57

应用为王   服务制胜——政府财务软件工程的“双剑攻略”/ 驹宝平//电子商务(京),2006.1.66~67

亚洲PKI论坛以及国际组织关于网络信任体系互联互通标准化工作的情况介绍/ 宁家骏//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11.51~52

电子商务2046狂想曲/ 赵莎//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20~28

电子商务网站如何融资?/ 叶晶//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70~71

分解五大B2B行业网站生存基因/ 司爱丽//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72~73

2006年网上支付猜想/ 白川//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82~83

支付宝的渠道新政/ 赵莎//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84~85

电子商务实训课的尴尬/ 杨赋立//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 88~89

解密网络中的合同欺诈/ 孤山一叶//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80

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的策略选择/ 姜奇平  汪向东//中国信息界(京),2006. 4.37~46

 

金融证券保险

商业银行存贷差问题讨论综述/ 杨万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2.75~79

稳中求进:倒计时阶段银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易定  陈雯//财经科学(成都),2006.2.1~8

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理论思考/ 谢毅//金融与保险(京),2006.2.12~17

民间金融合法化:一个制度视角/ 姜旭朝  邓蕊//金融与保险(京),2006.2.18~21

全新的中国企业融资券市场/ 王志浩//金融与保险(京),2006.2.157~158

全球征信体系的制度安排及其影响因素/ 郭熙保  徐淑芳//金融与保险(京),2006.2.180~185

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国际监管的比较研究/ 刘澜飚  彭砚//国际金融研究(京),2006.2.30~35

《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影响——兼论其宏观经济效应/ 赵锡军  王胜邦//国际金融研究(京),2006.2.36~42

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熊鹏  方先明  王飞//国际金融研究(京),2006.2.50~55

银行服务收费的政策效应分析及对金融产品管理的建议/ 周启功  吴铭//金融与保险(京),2006.2.102~103

住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及其防范机制/ 何晓晴 //金融与保险(京),2006.2.104~106

银行客服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罗军//金融与保险(京),2006.2.112~114

理财新规出台  促银行重构个人理财业务/ 雷日赣 //金融与保险(京),2006.2.115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协调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四届中国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的讲话/ 尚福林//金融与保险(京),2006.2.34~36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讨述评/ 王双正//金融与保险(京),2006.2.50~54

悖论中的农村金融改革/ 张乐柱//金融与保险(京),2006.2.55~58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研究/ 王艺明 //金融与保险(京),2006.2.59~64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转型/ 卞志村//金融与保险(京),2006.2.71~74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 郭福春//金融与保险(京),2006.2.75~78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回顾/ 李静萍//金融与保险(京),2006.2.46~4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仇高攀//金融与保险(京),2006.2.93~97

国际货币汇率问题的十点新观察/ 景学成  谭雅玲//金融与保险(京),2006.2.174~179

当前资本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 蒋序怀吴富佳  金桩//财经科学(成都),2006.2.16~24

我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契约分析/ 王峰虎//财经科学(成都),2006.2.25~30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市场价格稳定性问题研究/ 曹明  陈收//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1.47~51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问题研究/ 瞿卫东  姜诚//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1.42~46

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 徐宏玲李双海//金融与保险(京),2006.2.116~119

我国非寿险公司最低持续资本要求的比较/ 王上文//金融与保险(京)2006.2.120~124

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陈玲//金融与保险(京),2006.2.125~127

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动态资产负债管理的视角/ 刘蓉//金融与保险(京),2006.2.128~132

浅析委托代理理论在保险组织形式中的应用/ 邬云玲//金融与保险(京),2006.2.133~135

我国汽车保险中介组织发展状况分析/ 王伟  杜伟进//金融与保险(京),2006.2.136~138

 

      财务与会计

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 课题组//会计研究(京),2006.1.16~24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 许家林  王昌锐//会计研究(京),2006.1.25~29

权益法还是成本法——从“创新投”案例看创业投资企业会计规范/ 陈玮 //会计研究(京),2006.1.30~35

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自然轮换状态与强制轮换政策的初步影响/ 李爽  吴溪//会计研究(京),2006.1.36~43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陈信元  夏立军//会计研究(京),2006.1.44~53

派驻财务总监与企业集团内控的实施/ 苏静//会计研究(京),2006.1.63~68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 戴彦//会计研究(京),2006.1.69~76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预测研究/ 崔学刚荆新//会计研究(京),2006.1.77~82

国外关于最优股权结构与股权制衡的文献综述/ 王奇波  宋常//会计研究(京),2006.1.83~88

《企业财务通则》改革的若干问题/ 赖永添//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4~7

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朱洪蕊//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8~11

从并购绩效看合并会计报表方法的选择/ 刘立燕//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12~14

企业并购中财务协同效应的确认和计量/ 张喜柱//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15~16

对我国公司并购估价中运用现金流量法的思考/ 杜常春//财务会计导刊(京),2006.3.17~18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比较/ 何锦凤//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19~20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 于长春  宗文龙//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24~25

电算化在企业财务会计中的运用/ 万琰//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67~68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刘晓丽//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69~70

 

      法律

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 高秦伟//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6.2.9~18

我国农民平等权利法律保障:回顾、反省与前瞻/ 张德瑞//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6.2.62~66

选举权上的差别对待和农民的“国民待遇”——兼论《选举法》再次修改的必要性/ 覃福晓//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6.2.67~73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综述/ 石磊//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6.2.82~93

对加害给付概念与救济的再思考/ 王荣珍//民商法学(京),2006.2.12~20

论我国人格权的立法模式/ 李永军//民商法学(京),2006.2.21~26

论我国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责任的立法模式——以《民法通则》第121条的存废为视角/ 李建华  许中缘  杨代雄//民商法学(京)2006.2.27~32

关于物权法草案第195条的修改建议/ 周江洪//民商法学(京),2006.2.33~37

论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法律救济——以房产登记为重心/ 李明发//民商法学(京),2006.2.38~43

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战略初探/ 魏纪林 //民商法学(京),2006.2.89~92

《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之评析——兼议我国金融外包监管立法的建设/ 黎四奇//金融与保险(京),2006.2.165~169

商业银行规避经营风险的法律思考/ 韩曙光//金融与保险(京),2006.2.170~173

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的法律调整/ 吕来    刘娜//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12~18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改进:“董事会——监事会”二元结构模式的调整/ 龙卫球  李清池//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28~38

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相关疑点问题探讨/ 皇志坚  涂远国//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70~75

论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法律管制的限度——以证券公开原则与信托法上的保密义务的冲突为例/ 李宪普//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76~81

论国有资产信托合同及其登记备案制度/ 席月名//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82~85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李国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17~18

探索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谭红翔//中国高等教育(京),2006.3/4.70~71

农村职教服务“三农”的制约因素分析/ 陈拥贤//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38~45

关于高职院校试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思考/ 李东方  谢枭鹏//教育与职业(京),2006.6.10~12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杨海蛟//教育与职业(京),2006.6.13~14

谈农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司少科  李建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6.61

职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楼平//教育与职业(京),2006.6.64~66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初征//教育与职业(京),2006.6.85~87

高职文秘专业《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韩啸//教育与职业(京),2006.6.90~92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高职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马德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7.38~39

高职院校法律概论课程内容改革浅谈/ 陶成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7.46~47

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的认识与探索/ 徐纪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7.58~59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王可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6.26~27

国际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 张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6.34~35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刘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6.43~45

高职院校师生非智力因素作用分析及其优化措施/ 彭秋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6.48~49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探析/ 裘腰军 茅瀛怀//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30~33

就业导向:力促高职教育强势发展——2003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李维利//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34~37

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模式的探索/ 于润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55~56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之我见/ 黄儿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7.54~55

基于博客(Blog)的网络教辅模式初探/ 朱铁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7.55~57

基于网络多媒体CAI软件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温淑霞  国光友//教育与职业(京),2006.8.113~114

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技术策略/ 王伟//计算机安全(京),2006.3.52~53

UTM引领安全行业潮流——UTM统一威胁安全管理系统综述/ 费宗莲//计算机安全(京),2006.3.2~5

ASP.NET进阶——网上调查表的制作/ 王萍  董义革//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3.4~9

使用XML打造自己的网站管理系统/ 王安鹏//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3.16~19

基于Web的应用开发/ 李驹光  郑耿//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3.80~85

软件密码攻防技术/ 熊志勇//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3.87~89

基于PCS的校园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刘征海  邱建雄  肖基毅//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3.13~16

基于多Agent的电子政务公文交换系统/ 邓杰文  郭荷文//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京),2006.3.54~5597

B2C电子商务系统的Web服务的交易QoS研究/ 潘伟洪//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京),2006.3.67~6875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报刊美术图案总汇

文杰       主编

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 1998.10

 

成功求职

张古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大学实用语文

杜菁锋      李科林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5.6

 

大学生文学精品选读

朱恒夫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9

 

国际贸易专业英语

檀文茹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0

 

大学生校园英语口语

舒强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9

 

秘书专业培训手册

刘志伟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

 

商务秘书理论与实务

吕世平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

 

商务礼仪

李波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1

 

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笔译

邹力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9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谌新民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税收学

梁慧媛        编著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1

 

税务代理实务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

 

税法.1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7重印

 

税收相关法律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

 

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2005

杨如彦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7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05

江生忠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0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张玉利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市场营销与策划

胡继承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6.1

 

财务报表分析

周凤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会计操作实务

薛春    王小松   刘淑茹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指南

郑庆华      赵耀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1

                                                                                                                                                                                                                                                                                                                                                                                                                                                                 

中级财务会计

朱小英      杨忠莲   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6

会计与税务(英文版)

汤姆森亚洲私人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主编   

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3

 

财务软件应用技术:用友财务通版

孙万军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财务预算与分析

吴井红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

农业部课题组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11重印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

鲜祖德          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

 

乡镇经济管理

吴声怡     陈宜安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

 

世界经济前沿问题报告.NO.1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新编实用经济法

孟建华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商务合同签约范本

厉鑫         编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1

 

管理信息系统入门与提高

王知强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网络文化

李纲     王旭辉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中文版AutoCAD  2004室内设计师必备使用手册

王玉梅     孙启善    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5.4

 

计算机科学(英文版)

汤姆森亚洲私人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主编

汤姆森出版集团,2003

 

办公软件应用(Windows平台)试题汇编.操作员级:Windows98/2000/XP,Office97/

2000/XP(修订版)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        编写

红旗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2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

王庆瑞    陈卫卫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

局域网管理(Windows平台)Windows  2000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网络管理员级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4.11

 

局域网管理(Windows平台)Windows  2000职业技能培训教程.高级网络管理员级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6.1

 

办公软件应用(Windows平台)中文Word  2003职业技能培训教程.高级操作员级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         编写

红旗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2

 

办公软件应用(Windows平台)中文Excel 2003职业技能培训教程.高级操作员级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         编写

红旗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2